孟子說過:“孫叔敖舉于海,百里奚舉于市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勞其筋骨,餓其體膚,空乏其身,行拂亂其所為,所以動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?!?/p>
孟子的句話鼓舞了無數人,句中的主角們也因此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英雄人物,那么其中的孫叔敖又是何人?竟值得亞圣如此推崇。
翻開歷史,我們發現原來是因為孫叔敖輔佐楚莊王成就春秋霸業,并且居功甚大。因西周滅商后采取分封制,春秋時期的諸侯國數量不少,比之后的戰國時期多得多。
正因如此,春秋諸侯們在那時根本都沒有建立大一統王朝的意識,實在是要消滅的國家實在太多了。
但在那時遠欠開發,一片蠻荒之地的南方卻不一樣,在那里,號稱“我蠻夷,不與中國之號謚”的楚國卻是占據了中國的大部分南方地區。
到了楚莊王時期就了不得,竟然打敗了傳統的中原霸主晉國,完成了楚國歷代先君一直夢寐以求的大業。
對于楚莊王,人們很好奇,是什么讓一個荒廢了整整三年的國君一下子像換了個人,這背后到底有何隱因。
楚莊王初繼位時,楚國處于內憂外患的艱難境地,內有公子作亂,外有晉國率領眾多盟國南伐楚國。
同時,楚國的大權并不是在作為君主的楚莊王身上,而是在楚國令尹成嘉手上。
因此,楚莊王繼位后整日田獵飲酒,不理政務,一幅昏君的樣子。
可是三年后的一場宴會上,他卻大發神威,像變了個人似的,將楚國治理地蒸蒸日上。
要知道在楚莊王二年,權臣成嘉就已死去,楚國朝堂上也不存在阻礙楚王掌權的力量。
那么楚莊王一鳴驚人為何要在三年后呢?楚莊王三年又發生了什么,才能讓一個昏君突然變成一個明君。
翻開歷史文獻,筆者發現楚莊王三年,楚國先是遇天災,后又遇上人禍,幾乎都快要亡國了。
自古歷朝歷代的君王權威最高深者,必開國之君和中興之君兩者其一,楚莊王肯定不是開國之君,那么只能做個中興之君。
只要把水深火熱的楚國拯救出來,那么楚莊王的雄心抱負才有得到完全實現的機會,不然容易遭到大臣貴族們的反對。
當然,楚莊王的“一鳴驚人”也有賭博的成分,如果改革失敗,那么其王位甚至是性命都可能會不保。
幸運的是,楚莊王賭贏了,他不但把陷入泥潭的楚國帶出了沼澤,還將赤色的楚旗插上了中原。
對于楚莊王的霸業,圣人孔子也非常嘆服,認為他是一等一的賢王。